本帖最后由 大王巡山 于 2016-7-29 15:02 编辑
按:中国在1993年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石油进口总量超过了1亿吨,而且未来的石油进口量将继续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石油进口最主要的通道——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中国在石油进口问题上出现了“马六甲困局”。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中国学者以及有关部门近年来就能够避开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替代通道进行了研究,具体方案有参与开凿克拉地峡运河和修建贯穿克拉地峡的输油管道,建造泛亚石油大陆桥,修建从吉大港到云南昆明、或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到新疆、或从缅甸实兑至云南昆明的输油管道等,其中中缅石油管道、经由泰国克拉地峡的运河和输油管道方案最为引人注目。但这两个方案到底有何利弊,是否具备成为我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选择的基本条件,人们并不清楚。
李晨阳作为一个学者,在研究中缅石油管道时或许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的论证之中,却没有实际考察,盲目认为世界是静止的,而忘记了世界万物是绝对运动的,在哲学上就犯了错误。当战略家们设下一个所谓的马六甲概念时,估计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学着往这个篓子里面钻,否则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的威胁,那真的就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输线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环而已。而要破解这种威胁,只能是要么不断开放,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打我就是打自己,要么就如同朝鲜一样来个闭关锁国,什么都只给自主。李晨阳在中缅石油管道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其看中的实兑港口,作为若开邦的首府,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的经济性是很不错的,但最终实兑港却被印度抢了过去,现在都还在建设港口,而中国最后选了差很多的皎漂港,就算以后想要建设铁路和高速,那也是在经济性上大打折扣。在对泰国克拉地峡的看法中,李晨阳也算是有些清醒的,起码知道在经济上不合算,在当地形势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缅甸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明显又过于想当然了,我猜想无外乎两种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一是泰国的信息言论在网络上更容易获取,就算李本人未曾出国,在网上也能找到其需要的信息,而缅北的信息则显得寥寥,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李晨阳的误判;二是天朝思想在作怪,认为只有现政权才是合理合法的,反对现政权的都是该死的“反动派”,并且缅甸的少数民族武装冲突并非如同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所以其乐观认为缅甸军政府能长期稳定执政,而缅北各少数民族武装终将被武力征服。所以在这种静止观点的作用下,眼光自然无法看得长远,给今天的缅甸内战更是添了一堆干牛粪。
中国一直以来的外交中,往往只看重和执政当局的联络,而对于在野的一方避犹不及,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当涉及利益的时候,要么就是用现实利益来换取政治利益,要么就是只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于是“养”出了一堆白眼狼,而且还背上不好的名声。近邻不睦,何以远交!环顾中国周边,本来应该是亲朋的局面硬生生地弄成了恶邻,如果这也是一种“战略布局”的话,那也真的是醉了。
缅甸各少数武装的生存很大程度上的确离不开中国一方,但这种离不开更像是带有情感而非完全功利的那种,反而是前缅甸军政府完全由于被封锁,出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仰仗中国。当石油管道开始带来损害和利益的时候,真正的白尾巴狼就跳了出来,这时候再不思考孰亲孰恶怕是最后真的众叛亲离,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了。(下文附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选择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