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时间后的蓝色“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在二十五史中,只有清史稿中有“汉奸”一词的正式使用,当时“汉奸”的涵义与现在使用方式和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在近代中国,汉奸的定义很明确。汉奸指内奸,近义词卖国贼,是指有“卖国”的能力,对国家民族产生侵害确有实际行为的中国人。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汉族的人,后来被引申为背叛中华民族之人。”,大多情况下泛指出卖中国国家利益,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4年出版)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
大汉奸汪精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从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经过浴血苦战,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终于在1945年8月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全民族抗战的同时,中国的国土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汉奸。日本人为更好地统治占领区,先后扶持、建立了满洲国、察东特别自治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后并入汪伪政权)、伪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等十多个傀儡伪政权。由此产生了一批实际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伪政府官员,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汉奸”。
战中,国民政府于1938年制定《惩治汉奸条例》;战后,1945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处理汉奸案件条例》。至1947年10月,全国共有14932人以“汉奸罪”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570人。(数据来源:孟国祥、程堂发著《惩治汉奸工作概述》)
我基本上按照伪政权出现的时间顺序,把一些著名的汉奸介绍如下,让大家记住这些中华民族的败类,记住他们的丑恶嘴脸。
一、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满清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普遍承认的最后一个皇帝。1908年即位时年仅3岁,实权由其父摄政王载沣掌握。辛亥革命以后被迫退位,清朝就此覆灭。
退位后的溥仪,因为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而能继续住在紫禁城内,并保留“大清”国号(只限在紫禁城内)。期间曾于1917年7月在张勋等保皇人士支持下,宣布清朝复辟,但仅12天便告失败。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1931年11月以后溥仪投靠日本人。
1932年3月1日由日本人的一手操纵的“满洲国”成立。伪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以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正式登基称帝,年号“康德”。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满洲国”正式灭亡,溥仪被苏军逮捕关押。1950年8月,苏联方面将溥仪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9年12月溥仪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1967年10月1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二、郑孝胥(1860年-1938年),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晚清的改革派政治人物,也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满洲国第一任国务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满清遗老自居,任溥仪的内务大臣与顾问。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他安排溥仪住进日本使馆。1925年随溥仪从北京潜逃至天津日租界。与日本方面多有接触,致力于溥仪的复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郑孝胥力劝说溥仪前往满洲,并与日本人达成建立满洲国的协议,起草满洲国国歌和《建国宣言》。伪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并且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满洲国的内阁虽然各部总长都是中国人,但实权却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郑孝胥后来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1938年于新京(今长春)暴卒(有传言为日人所毒杀),伪满洲国予以“国葬”。
三、张景惠(1871年-1959年),今辽宁省台安县人。原为东北军将领,1931年九一八后投靠日本人。
1932年2月16日,张景惠、熙洽、臧式毅、马占山参加了日本策划的满洲国建国会议。会议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成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张景惠任委员长。3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建国宣言”,宣布“创立满洲国”。
1935年5月,张景惠接替郑孝胥出任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此后一直任至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景惠宣布满洲国进入战争状态,支持日军侵略中国的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景惠被占领长春的苏联红军逮捕并押往苏联伯力。1950年,被苏联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1月11日张景惠病死。
四、李守信(1892年-1970年5月),蒙古族。热河卓索图盟(今辽宁朝阳、阜新)土默特右旗人。
李守信原为东北军骑兵第17旅的团长、代旅长,1933年2月率部投降日本。同年9月,日本军设立察东特别自治区,任命李守信为行政长官。1937年10月,在日军的援助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成立。李守信升任蒙古军总司令。1939年9月,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他继续任蒙古军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李守信和德王一起从事“蒙古自治运动”。1947年所部被中共全歼于开鲁。1949年他赴阿拉善旗参与德王发起的“西蒙自治运动”,12月中旬随德王逃入蒙古人民共和国。1950年9月,李守信被被从蒙古引渡归国受审,以伪蒙疆政府战犯入狱。1964年获特赦释放,获聘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1970年5月,在呼和浩特病亡。
五、殷汝耕(1883年-1947年),浙江温州平阳人(今属苍南)。光绪三十年(1904)官费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追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在北洋政府财政部里担任司长,是北洋政府中的日本通之一。殷汝耕也用妻姓,取了个日本名叫井上耕二。
1935年11月,在土肥原贤二怂恿下,冀东“非武装区”专员殷汝耕宣布“自治”,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改组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出任行政长官,并宣布脱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通县、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滦县、乐亭、丰润等二十二县纳入其管辖范围,因此被国民政府通缉。
殷汝耕后来在1937年7月29日发生的通州事件中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1938年2月1日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被并入王克敏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抗战胜利后,殷汝耕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7年被判处死刑。12月1日上午,殷汝耕在北平监狱刑场被枪决。
六、?穆楚克栋鲁普(1902年-1966年),人称德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1908年袭札萨克多罗杜?郡王爵职,1913年北洋政府授为札萨克和硕杜?亲王,主张内蒙古独立。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侵略军合作在察哈尔、绥远两省境内(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建立了傀儡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担任要职。
新中国成立后,德王作为蒙疆首要战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押,1950年被囚禁于张家口。1963年被特赦,并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1966年病亡。
七、夏恭(1872年-1941年),山西大同人。他中过前清举人,当过知县。
1937年,日军占领山西省大同县。夏恭被日人招聘,在大同组织晋北治安维持会。10月,亲日地方政权晋北自治政府组成,夏恭任最高委员。这时夏恭已年近七十,实际上由日人最高顾问总揽一切政事。伪自治政府标榜的施政纲领为“感谢皇军,铲除红匪,发扬道义,建筑乐土”。区区十六字,其卖国贼嘴脸昭然若揭。夏恭于1941年病死。
八、于品卿(1886年-1945年),直隶冀州南宫县人。于品卿原本是张家口的实业家。1937年8月日军占领张家口。于品卿投靠日本人,被任命为察哈尔治安维持会委员。9月伪察南自治政府组建,于品卿任最高委员。1939年9月,于品卿任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副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瓦解,于品卿被占领张家口的八路军逮捕。1945年12月23日,晋察冀边区特别法庭在张家口市召开公审大会,判处于品卿死刑。第二天上午,于品卿被执行死刑。
九、苏锡文(1889年-1945年),福建厦门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于1937年12月5日任日本扶植下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长。1938年10月,任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长;1940年傅筱庵被刺身亡后,曾短暂代理市长一职。1945年病死。
十、王克敏(1876年5月4日-1945年12月25日),浙江杭州人。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曾经三度出任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克敏于同年12月14日出任日军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长。1940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并入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之后,王克敏改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名义上王克敏归汪精卫管辖,事实上自成体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王克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 12月25日于狱中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