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王巡山 于 2017-9-20 10:59 编辑
近日看到一篇奇葩文章,大意是概述国际地缘政治中缓冲区和缓冲国的概念和意义,最后再转到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上,至此基本都还算正常。不想结尾却抛出一个奇葩结论:由于缅甸在军事上对中国没有威胁,缅甸对中国也没有领土诉求,中缅两国之间不需要安全意义上的“缓冲区”。如果把缅北地区定义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区”,那缅北对中缅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在缅利益的保护和拓展就不知道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了。
乍一看似乎作者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且根据逻辑推理作出了缅北作为中缅两国的缓冲区会损害中国在缅甸的利益的诱导结论,但细细分析就会发觉这背后何止逻辑混乱,简直就是包藏祸心。 首先看所谓的缅甸在军事上对中国没有威胁以及缅甸对中国没有领土诉求,以这种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作为逻辑起点自然也就得不到象牙。当宋仁宗花钱向西夏买太平的那一年,缅族在缅甸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蒲甘王朝,虽然最后由于蒙古的崛起而灭亡,但之后的东吁王朝却通过同暹罗的战争展示了缅甸帝国的实力。18世纪建立的贡榜王朝在完成周边弱小民族的征服后,终于把目光瞄向了北方的大国,四次征战都不落下风。在日本对中华民族造成灾难之际,期望重拾帝国荣光的缅族积极充当日军带路党和伪军,差点掐断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在1948年缅甸独立后,用本属于中国的土地换得了更多的领土,至今仍在通过武力完成最终的消化。
由于缅甸长期处于军政府状态,受到国际制裁,装备大量中国武器的缅军暂时对中国并未构成军事威胁,但在越境杀人、埋设地雷、炮弹越境等方面是那些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的越南、印度等望其项背的。未来如若对缅甸失去制约因素,那么使用北约标准制式子弹的缅军在融入体系时也会方便许多。 缅甸由于缅军集团的倒行逆施,对联邦制的严重践踏和施行大缅族主义,使得包括缅族在内的多个民族都纷纷成立武装与之对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地方武装现象(简称民地武)。环绕缅甸陆地边境的地区几乎都是反抗武装,而其中对缅军构成威胁最大的当属缅甸北部靠近中国边境的数个武装,因此缅军不仅在军事上对缅北地区重点打击布防,政治上也积极分化瓦解,腐化要员收买文痞。
随着中缅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缅甸投资的增加,维护并拓展中国在缅甸的利益显得日趋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密松水电站项目、莱比塘铜矿的停工以及中缅石油管道的栓塞,更加凸显了底层交流的重要性。而防止经济项目被政治利用和利益绑架,更加需要可制衡因素。本来分布在缅甸各地数量众多的华人群体能成为中缅关系的润滑剂,但由于缅甸自独立以来对华人的歧视政策,使得在政、军、法等重要领域很难看到华人的身影,而边境地区大量的跨境民族却能发挥这种作用。 今天的缅甸或许再也无法重现打败八旗、绿营的风光,但忘记历史教训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随着缅甸地缘政治价值的提升,如今在国际上已经处处逢缘,但其所获得的众多援助却并未用在提高民生水平上,反而缅军的武器库在不断充实。现代战争条件下,纵然缅北地区成为齐格菲防线也无济于事,但中国的软实力如果连缅北都达不到,又如何让友谊来保障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