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刚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现今果敢和佤邦地区。诸葛亮建的蜀军炮楼旧址仍清晰可见,沿蜀军炮楼向山东侧走一公里进入中国云南镇康县南伞镇米汤河,可见河边排列十座大窑洞,是当年诸葛亮蜀军烧砖建炮楼的窑洞,现洞内仍有一些成品大砖,每块砖相当于现今块砖的四倍。
如今,蜀军炮楼现已被果敢民众改成诸葛神庙,每年农历五月初,果敢民众带着供品来叩头祈求诸葛保佑平安。佤邦勐冒县有一座公明山,已成为佤邦标志,如今佤邦的邦徽、邦旗及军徽上都有公明山,之所以叫做公明山,就是佤邦人民为纪念诸葛亮南征而用孔明(亦译公明)来命名此山。
明代中期,中国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接受中国统治,在云南与克钦邦、掸邦接壤地方,明朝采取“以夷治夷”方式对“蛮夷”进行统治,中国政府在此设了6个宣抚司,其中2个在目前缅甸境内的孟养和木邦。当时,萨尔温江上游是中国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部分也在中国境内。明朝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明代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开始向北方扩张,与北方中国明朝军队发生多次战争。
1593年,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征缅,缅军大败,明军收复了蛮莫,为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铁壁关、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其中六关在今天中国境内,二关在今天缅甸境内。之后缅军屡次北进挑衅,均被明朝军队击败。
万历后期,明神宗“万历怠政”,明朝由盛转衰,1606年的明缅战争中缅军获胜,六个宣慰司虽被缅甸攻占,而此时果敢仍在中国境内。明朝灭亡之后,大清政府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明朝南国疆土。
1662年,永历皇帝死后,清军放弃了对永历皇帝随从的追剿,大明难民在一位杨姓武师领导下在果敢荒山生存了下来,这时,远在千里的缅军还从未到过果敢,更未控制过果敢。
缅族本土原本只是生活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区,掸邦、佤邦、果敢、徳昂、克钦邦自古都不从属于缅族人居住,从古至今,缅族军队只是入侵讨伐过这些地区,但从未真正征服和控制过这些地区。如今,仍然屹立在缅甸克钦邦八莫和果敢大水塘的大清国与缅甸国国界碑以及大清国授予如今佤邦勐冒县曼东地区的“甘色王印”等史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佤邦及果敢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1765年,因缅人向北军事扩张,大清乾隆皇帝发起对缅“花马礼”战争, 果敢派了300士兵加入大清军队对缅作战,缅军中则有5000西洋滑膛枪雇佣兵;清军与缅军进行了四次战役,前三次清军因不服水土而小挫;1769年第四次战役,总结了经验的清军初战告捷,缅军大败;但日后战事久拖不决,双方精疲力尽,两国前敌将领私自议和,历时五年的清缅战争结束;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惧清而退让,双方决定议和;随后缅王派使节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大清, 此次战争并未导致双方领土的变更,果敢仍留在中国境内。
1894年3月1日,中英双方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划定佤邦、北丹尼(即木邦)及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1897年5月6日,英中两国使臣在北京签订《英中滇缅条约附款》,将果敢和木邦划归英属印度(当时缅甸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但由于果敢人民反抗,缅甸一直无法真正控制果敢,在此期间,果敢和佤邦人民不断上书清政府,反对《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将自己划归缅甸,要求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1934年1月,英军入侵佤邦班洪,班洪王召集佤邦十七王会议统一抗英,发出《告祖国同胞书》,消息传入内地,昆明人民组成“云南人民外交后援会”,国内各地掀起了声援班洪人民浪潮,云南军官李占贤组织义勇军1000人开赴班洪,义勇军召集各王会议订立抗英盟誓:“永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决不投降英匪!”义勇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最终将英军赶出班洪。班洪地处佧佤山区,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已划归缅甸,但直到1934年缅英当局也未实际控制,在班洪及全中国人民心中,班洪仍为中国领土,由此可见佤邦及果敢地区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佤邦和果敢,远征军在战时实际上全部控制了果敢及佤邦,果敢土司宣布内附,重庆政府委任土司官职,1942到1950年果敢实际上成为中国领土, 按国民政府“以血统决定国籍”的基本原则,果敢人均获中华民囯国籍,同时也保留缅甸国籍。
1947 年2月,缅族领袖昂山说服克钦领袖辛瓦诺,再通过辛瓦诺说服掸邦各首领,经英国政府同意在掸邦彬龙镇举行国家统一会议,众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镇上协议,目的为:联合缅甸、掸邦、克钦邦、钦邦向英国争取独立,最终签署了《彬龙协议》,决定建立一个缅甸联邦,希望在联邦体制下实行各邦自治。为保障上述原则的实施,每个邦在独立10年后都有“脱离联邦的权利”,这一原则写在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的第10 条第201—206 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