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8 23:0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喻 于 2016-7-17 14:24 编辑
(三)乱世枭雄
按照《明史》的说法,朝廷把杀毛文龙一事被归纳为“某款斩帅”。通俗的讲就是为了和后金签定和平条款而杀毛文龙,由此就引申出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毛文龙时常在敌后骚扰,让后金不敢放手进攻中原,为后金为畏惧。正好袁崇焕上门求和,皇太级便乘机提出要议和必须先杀毛文龙,而求和心切的袁崇焕果然上当,主动帮后金除去了后患。另一种是说袁崇焕想与后金议和,但怕引起主战人士毛文龙的不满,为预防他背后捣乱所以先杀了他。
这两种说法显然都太高看毛文龙在当时的价值了,但《明史》中却有“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的描述。于是便有人把“己巳之变”的责任归在杀毛一事上。显得毛文龙武功非凡,似乎真成了辽东的中流砥柱,决定了辽东局势的成败一样。但这种跳跃性思维绝对只是揣测附会之辞,并没有多少依据和参考价值。如果他真有这么大作用,不至于死后这么长时间明朝都没有给他加个谥号,也不至于朱由检把一个在职的“中流砥柱”闲在那,反而挖出在野的袁崇焕去平辽。更何况在满人篇幅宏大的《明史》中连个列传都没留都下。
而且后金绕道入关以后,辽东同样可以起到敌后牵制作用,其对满洲腹地的威胁绝对远大于几个海岛。再说杀了毛文龙并不等于江东就不存在了,就好象后来杀袁崇焕并不等于放弃了关宁军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用极端手段换一个统帅而已,又不是剿灭一只军队。袁崇焕死后的关宁军还和满洲人打了十五年,一直坚持到明朝灭亡,而东江镇也一直坚持到袁崇焕死后的第七年,战至仅六七人生还。可见对军队而言,有无某一个统帅的存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明史》中的这段描述完也全是在混淆视听。明面上只是在按先后记录事件,还在结尾肯定袁崇焕的功绩,暗里却有意把毫无关联的两件事连贯起来,让人产生互为因果的错觉。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在于历史事件都是真的,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是你自己的事,不会认为它歪曲历史。而自己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最深刻的,明里的赞扬反到显得是在做掩饰,就让人更容易对袁崇焕的抗金功绩产生怀疑。虽然这种推理和“曹操既死,甫逾三年,刘备亦死”一样荒谬,但还是极易误导人的。
既然这个因果的前提不存在,那某些人渲染毛帅功绩和牵制作用的目的就实在值得怀疑了。抬高毛文龙这样一个无关大局之人,其作用无非是在杀他之人身上抹黑罢了。虽然毛文龙功绩可能不至于像熊廷弼说的那样,是“三方兵力未集,文龙发之太早,致敌恨辽人,屠戮四卫军民殆尽,灰东山之心,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但按《李朝实录》中的记载,可数的几次偷袭却无不以惨败收场,偶有斩获也必然付出数倍的代价,实在有拿大明的钱粮帮满洲练兵的嫌疑。而且在开镇的几年中先退至朝鲜,再逃到海上,在满洲入侵朝鲜时更是跑的影子都没看见,其在辽东战局中能起多大作用就实在不好说了。
用当时大臣姜曰广的话来说:“其言牵制,非也,鞭长不及马腹也。”而在《国榷》中评论是,“皮岛去建虏较远,牵制本影响,而建虏善疑,得略为瞻顾,或未即决计而南向也”。就凭这种牵制,又没有相应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要让毛文龙成为谈判的筹码显然是还有一段距离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毛帅的存在就一点价值没有,只是这价值恐怕和国朝驻海地维和警察对美国的牵制属于同一种性质,心理安慰的成分要更大一些。但说要他们能破坏国朝与美国的和平共处,估计也没有几个正常人会相信的。 |
|